学工新闻

学院首页 >> 学生工作 >> 正文
“农·流量”实践队赴陕西榆林开展助推陕北乡村产业实践活动
发布时间:2024-07-09     作者:   分享到:
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7月9日西安工业大学“农·流量”助推陕北革命老区振兴社会暑期实践队在高有宏老师的带领下,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民俗博物馆展开调研学习。此次实践调研旨在挖掘传承陕北非遗,融入国家政策精神,增强文化自觉,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。

步入陕北民俗博物馆,实践队员被古朴的农具深深吸引,如纸屯、石撵、箩筐。在陕北地区,有着这样的谚语:“颗粒归仓,儿孙满堂”。秋季,人们会将粮食储存在瓷瓮、纸屯、地窖等处,同时也不会浪费剩余的麦秸梗。冬季,粮食被取出食用,废弃的麦秸梗则用于取暖或喂牲口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各种机械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农具,新的农具走进生活,旧的农具则成为了历史,被陈列于展柜,供人研究和欣赏。

图1为讲解员给实践队员介绍农具照片 图 梅译匀

图2为陕北民俗博物馆陈列农具 图 郑佳铭

当繁重的劳作间隙或劳动结束后,质朴的陕北民众通常会吟唱信天游来娱乐放松。信天游亦称“顺天游”或“山曲”,源自陕北这片沸腾的黄土地。其形式自由不羁,深植地方色彩,展现蓬勃文化活力。即便简短吟唱两句,亦能借兴比之法,勾勒生活图景,塑造鲜活形象,引发听众的联想与情感共鸣。实践队员们表示,此曲不仅是音乐的流淌,更是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。在接下来的实践中,实践队员们将参与到信天游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,通过举办宣讲会、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,将天游的美妙旋律和独特魅力带给更多的人。他们深知,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、欣赏并参与到信天游的传承中来,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。

图3为实践队员们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图 王佳维

 在陕北的民间,刺绣也是盛行于城乡,亦是陕北女性必备技艺。千百年来,陕北民间刺绣大多通过母女传授,传承至今,被誉为“母爱之艺”。其风格质朴无华,色彩鲜明夺目,线条粗犷有力,针法自由奔放。它们或以莲花寓意纯洁高雅、子孙绵延,或以喜鹊登梅象征吉祥如意、幸福美满,每一种图案、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民俗情感。队员们有幸在馆内观赏到精妙绝伦的刺绣作品,在欣赏之余,不禁沉醉于那份来自黄土高原的淳朴与热情之中,感受着来自中国人民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奇迹和美好。他们深知,勤劳与坚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支撑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历史长河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支柱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这种精神更是显得尤为重要。因此,队员们决定从自身做起,从点滴小事做起,用实际行动践行勤劳与坚韧的价值观。

图4为实践队员们学习陕北刺绣文化 图 王佳维

这些刺绣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探寻。它们如同一扇扇窗,让队员们得以窥见陕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,感受到那份根植于黄土深处的坚韧与乐观,体悟陕北人民对生命存在和延续的追求。

图5为实践队员们欣赏陕北剪纸 图 王佳维

馆内古朴农具、精巧剪纸、特色刺绣以及陕北民歌《信天游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质朴与热情的时代。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陕北人民勤劳智慧的生活画卷,更深深触动了队员们的心灵,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。

实践结束后,队员们表示:将把这次调研学习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,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。他们计划通过新媒体平台、社会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,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介绍和传播陕北的民俗文化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同时,他们也将探索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,创新出既符合时代审美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新作品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
图6为实践队员们观摩陕北民俗博物馆合照 图 姜妍汐

/郑佳铭 郭王彤 /姜妍汐 王佳维 郑佳铭 梅译匀 审核/周倩